承中医精华,启数智新篇|国家优才学术交流大会暨第二届中西医融合疑难病学术论坛成功举办
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对于坚持中西医并重、打造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的中国特色卫生健康发展模式,发挥中医药原创优势、推动我国生命科学实现创新突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促进文明互鉴和民心相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中医药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医药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绩。
为进一步切实把中医药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推广中西医融合诊治疑难疾病的优势,提高临床医师中西医融合救治能力,由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温病分会、中国抗衰老促进会、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级名老中医药专家刘景源工作室主办,好医生医学教育中心协办的“国家优才学术交流大会暨第二届中西医融合疑难病学术论坛”于2024年12月14-15日在北京举行。
本次会议以“新医学体系·走进数智时代”为主题,内容涵盖十余个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级名老中医药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刘景源教授,首都国医名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冯兴华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刘宁主任、逯俭教授等200余人齐聚一堂,共探共享数智时代下中西医融合发展的新实践、新理念、新趋势。同期,线上直播观看超47万人次。
华章启幕·共襄盛会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刘宁主任主持开幕式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刘宁主任主持本次会议开幕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级名老中医药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刘景源教授在致辞中指出,“会议汇聚了三大核心内容,一是全国优秀荣誉人才的深度交流,二是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温病分会年会的智慧碰撞,三是第二届中医融合疑难病研讨的学术盛宴。回顾过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已成功举办了五期中医优秀临床人才培训班,而今天,在这里迎来了第五期的学员们。此次大会汇聚了来自不同层级、不同领域的卫生工作者,从国家级中医专家到基层医务工作者,从内外妇儿到骨伤推拿,从临床到护理,各层次、各领域的人才精英汇聚。希望各位同仁充分利用这次机会分享彼此的经验和见解,共同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级名老中医药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刘景源教授致辞
首届百名全国名中医,全国第三、四、六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白长川教授在视频致辞中提到,本次大会不仅包含国家优才学术交流大会和第二届中西医融合疑难病学术论坛,还与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温病分会年会同期举行,三大盛会对于中医与中西医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白长川教授引用钱学森先生关于人体是开放复杂巨系统的观点,强调了中医整体观念与西医还原论的互补性,并期待两者能够融合发展,为医学发展带来新的突破与奇迹。
首届百名全国名中医,全国第三、四、六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白长川教授致辞
萃取精华·薪火相传
在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温病分会年会上,与会专家展开了深入交流与分享。刘景源教授在“虚寒性胃痛的辨证”主题演讲中,结合病案详细介绍了胃脘部疾病临床表现、辨证分析和辨治要点,脾胃虚寒证候分析以及虚寒性胃痛的治疗策略。
刘景源教授做主题分享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冯兴华教授在“欲成名医,需熟读《内经》”主题演讲中,详细阐述了《内经》对后世医家的影响、《内径》理论的显示指导意义等。冯兴华教授提到,《内经》中医之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开启流行病学先河,体现了生物医学+社会、心理医学模式。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冯兴华教授
北京中医药大学靳振洋教授以“中医大数据为全科医生服务”为主题,详细介绍了中医大数据云平台的相关功能,以期帮助更多中医从业者、乡村医生、社区医生、西学中医生、中医在校生等提高中医医疗水平。
北京中医药大学靳振洋教授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逯俭教授在“首尾穴的临床运用”主题演讲中,分享了微针强通法特点、止痛秘诀等,并强调痛点在经脉上选本经、痛点在两条经脉之前选两条、疼痛区域横跨多个经脉选全部。随后,逯俭教授以“水面理论的临床运用”为主题,详尽介绍了水面理论的定义、定区、定经,并结合典型病例,分享相关治疗方法及从医体会。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逯俭教授
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杨洪娟教授在“辨证施艾”主题演讲中重点介绍了艾灸的渊源、艾灸与脏腑经络之间的辨证关系、辨证施艾六大方面。杨洪娟教授总结指出,艾灸为医之大术,宜辩证为本,方能无过;人体中脏腑、经络、腧穴之间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灸愈百疾;艾灸辩证亦能疗重疾、顽疾。
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杨洪娟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樊媛洁以“大型仪器对中医药工作者科研促进的实践与展望”为主题,重点介绍了首都医科大学测试常使用的可用于中医药开发和科研的部分仪器设备。
首都医科大学樊媛洁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鑫辉教授在“伤寒温疫条辨”主题演讲中重点介绍了《伤寒瘟疫条辨》核心学术思想和对后世的影响,分享了升降散药物组成、主治以及疾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并强调指出学者应当用于承担学术责任,敢于创新突破传统束缚,为医学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鑫辉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赵宇昊教授在“高忠英教授临床用药特点分析”主题演讲中介绍了高忠英学术思想及临床特长。其创立的“五脏补益法”对五脏补益法进行初步的归纳和探讨,以使我们能够了解五脏补益的基本原理及其组方规律,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首都医科大学赵宇昊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大兴医院杨惠卿教授以“路志正教授湿病思想在临床的运用”为主题,从路志正教授学术思想概述、路老对湿病病机的认识、湿病的特点及临床表现、路老治疗湿病的特点、路老治疗湿病常用的方和药、病案举隅等六个方面介绍了路志正教授治疗湿病的经验。
首都医科大学大兴医院杨惠卿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赵文景教授在“全国名中医张炳厚教授应用类方的经验”主题分享中,从张炳厚教授的学术思想、张炳厚教授对类方的认识-类方分类等方面阐述了张炳厚教授治疗肾病经验,并介绍了地龟汤、地龟汤类方、加味地龟汤等方剂的配伍和治则。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赵文景教授
值得关注的是,会议期间还举办了国家级名老中医刘景源教授收徒仪式。这一仪式不仅是对传统中医传承方式的尊重,更是对中医药事业未来发展的期许。相信在刘景源教授等老一辈中医专家的悉心教导下,新一代中医人才将不断成长,为中医药事业的繁荣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汇聚英才·中西共融
国家优才学术交流大会暨第二届中西医融合疑难病学术论坛亮点频频,精彩纷呈。其中,上午场由北京市昌平区中医医院杨永良教授、淄博市妇幼保健院司书鹏教授主持,下午场由北京宣武中医医院郭丽媛教授、广东省中医院李芳教授主持。
在主题演讲环节,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刘宝利教授在《从脏腑风湿论辨治膜性肾病的临床实践》主题分享中指出,膜性肾病是典型的脏腑风湿病,以温阳解表为主要治法,并结合临床研究结果论证了中医药对于治疗膜性肾病的重要作用,给出了循证医学证据。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刘宝利教授
广东省中医院李芳教授在“基于HPA轴探讨温补肾阳法在脓毒症治疗中的意义”主题演讲中指出,在危重患者治疗中,目前激素治疗的指征仅限于经充分补液及血管活性药物治疗下血流动力学仍不能维持的脓毒症休克患者。中医的肾阳虚证与HPA轴密切相关,随机单盲对照研究结果显示,在规范治疗基础上给予四逆汤内服或鼻饲能显著提高皮质醇水平,降低ACTH,有效改善病情严重程度。
广东省中医院李芳教授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赵用教授在“甘露饮治疗干燥综合征探微”主题分享中指出,原发干燥综合征涉及血液、呼吸、消化等多个学科。《黄帝内经》即有 “燥胜则干"“燥者濡之”的论述。《金匮要略》论及 “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为瘀血”。《素问玄机原病式》中补充了“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的病机。甘露饮方主治脾胃受湿,胃中客热之证,对于干燥综合征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赵用教授
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中医医院胡金霞教授在“老年痴呆症的中医治疗与研究”主题演讲中指出,老年痴呆症的基本病机为髓减脑消,神机失用。病位主要在脑,与心、肝、脾、肾功能失调相关。国医大师沈宝藩教授创立的痰瘀同源、痰瘀同病、痰瘀同治心脑血管疾病的理论,应用于临床,疗效显著。
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中医医院胡金霞教授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南院蔡国锋教授在“交叉电项针为核心技术的疑难重症脑病治疗”的主题演讲中,介绍了交叉电项针的临床应用、重症脑病的核心问题以及交叉电项针的基本信息,包括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及其背后的中医理念。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南院蔡国锋教授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武跃华教授在“《伤寒论》热实结胸的现代医学解读”主题演讲中,详细介绍了结胸的临床表现、诊断依据、发病部位及理论意义。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武跃华教授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喜莲教授以“经方治疗儿童抽动障碍举隅”为主题,详细介绍了抽动障碍概述及3个验案,分享了辨证论治是中医药的特色优势、辩证准确是中医药疗效的关键、辩证的方法源自经典和医案等以及真正的中医需要千锤百炼的临证思考。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喜莲教授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赵锋利教授在“脓毒症的中医辨证思考”主题演讲中指出,脓毒症根本发病原因在于正气的不足,气阴两伤,脏真受损,阳脱阴竭,这种复杂、演变迅速的危重过程,必须结合微观辨证。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赵锋利教授
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杨洸教授在“脊柱五行针阐释和临床应用”主题演讲中介绍了脊柱五行针的由来和使用方法。杨洸教授通过将脊柱椎体的逢五规律、脊柱椎体的五行属性、抽拉病气的针刺方法有机融合,创造“脊柱五行针”,并于2020年底开始在业内推广运用。
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杨洸教授
长春中医药大学岳冬辉教授以“中医外感病理论体系研究”为主题,讲述了中医外感病理论体系形成发展与完善之路,提出中西融合外感病一统的理念。同时强调应摒弃病毒感染在伤寒、温病、疫病当中的归属之争,将重点放在宿主对感染的抗病毒状态和抗病毒反馈上,利用中医药对感染相关的广泛固有免疫途径进行调控,以达到抗病毒治疗和降低自身由免疫亢进导致损伤的目的。
长春中医药大学岳冬辉教授
淄博市妇幼保健院司书鹏教授在“从一例儿童脑干胶质瘤中医药联合质子放射治疗来看中西医在诊疗策略层面的融合”主题演讲中,首先肯定了中西医融合诊疗策略的重要性,并通过分析具体的治疗案例,展示了中西医诊疗策略如何在实践中融合以及取得的治疗效果。
淄博市妇幼保健院司书鹏教授
咸宁麻塘中医医院镇树清教授在“马钱子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运用”主题演讲中分享了马钱子在类风湿关节炎治疗中的用药体会,并强调马钱子内服必须经过炮制,而且无论砂烫或油炸须掌握好火候,炸烫过度则药效降低,过嫩则毒性较大。
咸宁麻塘中医医院镇树清教授
南京市中医院宋德胤教授以“五运六气学习与临证体会”为主题,分享了五运六气学习和临证体会,并介绍了自己的学术理想:探讨五运六气学说的科学价值,并延伸至中医理论体系的科学价值;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呈现并丰满中国传统科学技术框架体系和内容。
南京市中医院宋德胤教授
临沂市中医医院庄步辉教授在“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诊治”主题分享中,介绍了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诊治经验。庄步辉教授提到,慢性萎缩性胃炎常用治法包括温阳(消化不良)、清热(痞满症状)、健脾益气(消化不良)、柔肝疏肝(痞满症状)、养血活血(烧心、反酸)、和胃降逆(反酸、嗳气、痞满)、滋阴(反酸)。
临沂市中医医院庄步辉教授
江苏省中医院徐静教授在“从‘正气存内’谈起,浅议中医无形气机的生理病理学模型”主题演讲中指出,正气存内=正气充足+无形气机运行变化正常。中医无形气机的生理病理学基本模型根基于阳热降沉升浮圆运动之理,而中医思辨的终极目标就是研究人身整体气机运行变化出现了怎样的失常(整体气机病理学),以及如何帮助患者恢复气机的正常运行(整体气机生理学)。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王佑华教授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颜旭教授在“王行宽教授基于‘血道由肝’理论治疗扩心病经验”主题分享中,介绍了王行宽教授基于“血道由肝”理论治疗扩心病的经验,同时也提到传统中医学对扩心病的诊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该病通过现代科技在微观层面中可以得到深入认识。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王佑华教授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颜旭教授在“王行宽教授基于‘血道由肝’理论治疗扩心病经验”主题分享中,介绍了王行宽教授基于“血道由肝”理论治疗扩心病的经验,同时也提到传统中医学对扩心病的诊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该病通过现代科技在微观层面中可以得到深入认识。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颜旭教授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张兰凤教授在“顽固性失眠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疑难案例分享”主题演讲中,重点介绍了中医安神药物的发展以及西药治疗失眠症的概况,并结合几个病例给出了中西医结合治疗顽固性失眠症的具体建议。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张兰凤教授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刘宁教授在“术数·数智”主题演讲中以其独到的视角,将古老的中医术数与前沿的AI技术、现代医学生命科学及中医学进行了精妙融合,不仅拓宽了学术视野,还提出了数智技术在中西医学领域应用的思考与未来展望。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刘宁教授
紧接着,在“朋友——免疫系统”的演讲中,刘宁教授将焦点转向了新时代背景下新型传染病的应对挑战,探讨了中西医融合的探索方向。他强调,在面对日益复杂的公共卫生问题时,中西医的互补优势显得尤为重要。这一话题立即引发了与会专家的热烈反响,各位专家纷纷各抒己见,不仅分享了各自领域的深刻洞察,还就如何促进中西医在传染病防控领域的深度融合提出了诸多富有建设性的见解和宝贵建议。会议现场思维碰撞,为中西医结合应对未来健康挑战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动力。
“云端”共享·思想伟力
大会期间,中医理论体系溯源论坛、外感病理论体系论坛、内科论坛、外科与运动医学论坛、多学科论坛、新医学体系·人工智能与大数据论坛同步进行了线上直播,阳江市阳东区人民医院孟丽琴教授、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谢圣芳教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吴冬梅教授、中日友好医院风湿病科王建民教授等102位专家学者进行了主题演讲,内容涵盖神经内科学、心内科学、呼吸病学、脾胃病学、肾病学、内分泌学、针灸骨伤康复学、运动医学等数十个学科,深入分享了前沿的学术成果、独到的临床见解和宝贵的实践经验。
随着国家优才学术交流大会暨第二届中西医融合疑难病学术论坛各项议程的圆满结束,与会专家专家满载而归,智慧交融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带来新方向。展望未来,我们相信,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广大中西医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中西医融合发展的道路将越走越宽广,中医药事业的明天将更加美好。让我们携手并进,共同书写中西医融合发展的新篇章,为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贡献更大的力量!
最新动态
- 中国健康管理协会融媒体中心在北京首钢园区正式揭牌成立
- 2024中国医学装备学术大会转化医学暨医工协同创新发展论坛召开
- 传承、创新、发展,为我国急诊事业注入新质生产力!北京协和急诊医学论坛在京开幕
- 传承鼎新,励行致远 | 2024年中华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学术年会在京召开!
- 崇学尚志 脊梁之约|2024宣武高龄脊柱年度学术会议召开
- 承中医精华,启数智新篇|国家优才学术交流大会暨第二届中西医融合疑难病学术论坛成功举办
- COA2024骨科科普会场激发科普新动力
- 北京国际健康生活消费博览会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
- 国家呼吸医学中心“无管中心”正式成立!
- 世界中医药科技大会|院士专家主旨报告会:推进中医药科技创新,提升国际影响与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