仉建国:以创新为翼,砥砺奋进,为中国骨科事业贡献力量

3天前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骨科作为国内骨科领域的佼佼者,始终走在医学创新的前沿。科室汇聚了一批顶尖的骨科专家和科研团队,不断探索和应用最新的医疗技术和治疗方法,为患者提供更为精准、高效的诊疗服务。

北京协和医院骨科近几年有哪些创新性研究成果?团队的创新思维又是如何培养的?今天骨科在线邀请到了北京协和医院骨科主任仉建国教授,让他来讲一讲他对创新的理解,以及团队在医疗实践中勇于创新、敢于探索的宝贵经验。

仉建国接受骨科在线专访


Orthopedics:
激发创造性思维的艺术与科学

骨科,英文称作Orthopedics,直译为矫形外科。谈及如何实现矫形,仉建国指出,在临床实践中,这既需要科学的方法,也离不开智慧的运用。无论是针对肢体的矫正,还是脊柱的矫正,都需要借助富有创意的技术和工具来完成矫形任务,从而取得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创造性思维的支撑。
仉建国谈骨科需要创造性思维
实际上,创新根植于实践与临床之中。仉建国指出,在临床手术中,无论是内固定方法还是相关产品的应用,临床医生在使用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问题。为克服这些局限,临床医生都需要发挥创造性思维,探索更为合理且高效的治疗方案。
同时,手术所用工具、内固定物及内置物也需要创新与开放思维,以研发出更贴合中国患者解剖特点的工具与内置物。所以从一定程度上来讲,矫形外科是一种激发创造性思维的艺术与科学。


不懈创新:
勇于探索,铸就辉煌成果

在采访中,仉建国详细阐述了北京协和医院在科技创新与研究成果方面的卓越成就。中国工程院院士、前北京协和医院骨科主任邱贵兴教授提出了特发性脊柱侧凸的“PUMC(协和)分型”,这是继King分型和Lenke分型后的又一重大分型体系,位列全球四大分型之一。该分型的问世,显著降低了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治疗失败率,从原先的13.2%降至2.7%。

仉建国谈北京协和医院骨科创新成果

在早发脊柱畸形治疗方面,仉建国表示,他们自主研发的一些产品也取得了显著进展。特别是“截骨联合传统生长棒”混合技术(hybrid technique)在全球范围内属于原创与首创。从目前的临床反馈来看,这一技术已经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使我国脊柱外科在早发脊柱畸形的EOS治疗方面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仉建国出门诊

关于当下比较热的人工智能,协和骨科紧跟科技前沿,在AI人工智能领域发明了自己的一些产品,仉建国特别提到了视脊软件,此软件基于先进的图像处理技术和算法,能够自动识别并测量X光片上的脊柱或其他骨骼结构的相关参数。这些参数包括但不限于脊柱的弯曲角度(如Cobb角)、椎体的高度、椎间隙的宽度等。

另外视脊软件还能凭借其强大的智能识别与分割功能,为脊柱外科医生提供了快速、准确的术前规划与术中指导。该软件能够自动识别脊柱结构,精确分割椎骨与椎间盘等关键部位,为医生制定个性化手术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


培养团队创新思维:
主动学习,善于发现

仉建国和他的团队亮相SRS

协和医院骨科之所以能取得今日瞩目的创新成就,取决于整个团队创新思维的培养。仉建国强调,主动学习与善于发现构成了协和骨科一贯秉持并推广的核心理念,这一理念为科室的持续发展与创新突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主动学习,意味着超越传统被动接受知识的模式,转向一种积极主动、充满思考的学习态度。不能老师教什么就记什么,千篇一律的照搬,他要求团队成员不仅要吸收老师传授的知识,更要学会独立思考,不拘泥于老师、书本或传统的框架。这种学习方式鼓励个体根据自己的兴趣、需求和挑战,主动探索未知领域。

同时,批判性学习是主动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在吸收信息的过程中,保持一种审慎和反思的态度,不盲目接受,而是学会评估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适用性。在临床实践中,这种能力尤为重要,因为它能帮助医生识别出常规诊疗流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而提出改进方案,解决临床难题,推动临床诊疗水平的持续提升。

仉建国分析患者病情

协和骨科正是通过倡导和实践这一理念,培养出了一支既具备深厚专业知识,又拥有敏锐洞察力和创新精神的医疗团队。他们不仅在日常诊疗中精益求精,更在科研探索上勇于突破,不断为骨科医学的发展贡献着协和智慧与力量。


展望未来:

聚焦脊柱畸形创新,引领国际治疗新前沿

仉建国强调,协和骨科将坚定不移地深化对脊柱畸形领域的研究,致力于探索更为高效、安全的治疗方法。在这一挑战性极强的医学领域中,磁控生长棒技术无疑是一项具有重大突破的项目,它对于解决脊柱畸形治疗中的诸多难题具有非常高的价值。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国内在这一尖端技术领域尚存在明显的空白,亟需填补。

面对这一现状,仉建国及其科研团队迎难而上,经过不懈的努力和无数次的尝试,终于成功完成相关产品的研发。这一成果不仅填补了国内在这一领域的空白,更为脊柱畸形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希望。目前,该产品正处于严谨的动物实验阶段,团队正密切关注着实验进展,以确保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此外,仉建国及团队在滑动式生长棒技术的研发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原有希腊技术的基础上,对生长棒与螺钉的接触界面进行了全面优化。这一设计上的革新,不仅保留了希腊技术的精髓,更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实现了摩擦力的大幅降低和滑动效果的显著提升。

目前,针对这一改良设计的动物实验已经顺利完成。预计在不久的将来,这一创新技术将能够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为全球范围内的脊柱侧弯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最后仉建国感慨道,中国骨科的发展征途依旧漫长且充满挑战,唯有矢志不渝地坚持创新理念,不断寻求并实现技术上的新突破,方能切实推动中国骨科事业迈向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他和他的团队会一如既往地坚持创新,为中国骨科的发展做出贡献,这是他的信念,也是协和骨科不变的承诺。

北京协和医院骨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目前已完成4000余例脊柱矫形手术,在全世界首次提出截骨联合生长棒技术治疗重度早发性脊柱侧凸。在《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 Surgery》《Spine》《European Spine Journal》和《Spine Journal》等杂志共发表论文40余篇。

参与创立特发性脊柱侧凸协和分型(PUMC分型)。在后路半椎体切除及先天性脊柱侧凸的治疗方面,曾多次在IMAST、SRS和ICEOS等国际会议上做大会发言。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脊柱外科学组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脊柱疾病预防控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脊柱畸形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委员兼副总干事、脊柱学组组长、脊柱畸形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骨科专业委员会总干事;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骨质疏松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北京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SRS(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会员;GSSG(Growing Spine Study Group)会员。

2005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5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19年全国妇幼健康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20中华医学科技奖青年科技奖;2021年中国康复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国21世纪重要医学成就;2022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2022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23中国妇幼健康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分享: